2016年1月23日 星期六

[開箱] SONY A7II (ILCE-7M2) + Carl Zeiss Vario-Tessar T* FE 16-35mm f/4 ZA OSS

我承認這是假開箱真炫燿,因為一拿到相機我就把機身貼好貼滿防刮膠帶,根本就沒拍什麼開箱照XDD,只是來聊聊把E-M5換成A7II的過程與感想,要看詳盡的開箱、評側去各大相機論壇、網站就很多了。

原本的配備為E-M5+ MZD12-40MM F2.8,其實我對這個組合相當滿意,爬山的照片幾乎都是這個組合拍的,可信賴的防塵防滴、五軸防手震、不錯的對焦速度、機身直出就能擁有不錯的畫質與色調、鏡頭的小微距功能拍花草也很實用,在體積、重量、畫質間取得了不錯的平衡,所以我的汰換計畫一開始只打算換成E-M1而已,但E-M1嚴格說起來和E-M5的CMOS也只能算是在同一個世代,看一些評比似乎也只比E-M5進步沒多少。

就在這個時候,我注意到SONY推出的A7II。其實打從A7II發表時我就很有興趣,只是礙於預算加上
E-M5一直使用的很滿意,所以遲遲沒有購入的打算,只是1月時不知道是被雷打到還是怎樣,A7 II就默默的出現在我的防潮箱,從APS-C到43最後還是進了135片幅。

Sony A7II

一開始只打算用28-70MM這管KIT鏡,但實鏡一拿到手就覺得這鏡頭的外表廉價味超重,實拍出的照片讓我馬上動了把這顆鏡頭換掉的念頭。只是FE接環目前還在發展階段,原生鏡能選的不多,但A7系列有香爐機的稱號,只要你能想到的鏡頭幾乎都能轉接,A7II和A7RII的CM
OS有內鑲相位對焦點,CANON和NIKON的鏡頭透過轉接後還能自動對焦(這根本外星科技),只是轉接後除了相機整體體積變大而且還會更耗電,所以最後只能回到貴到嚇死人的FE原生鏡。
FE原生標準變焦鏡除了KIT鏡,也就只剩 FE24-70MM F4、FE16-35MM F4、FE 24-240MM F3.5-6.3,和另外一顆 FE24-135電影鏡。旅遊鏡雖然方便一鏡到底,但光圈小、畫質差的天命一向都不是我的菜,所以24-240馬上被移出名單之外,24-70MM看了各家評測後大多認為這顆鏡頭的畫質對不起Carl Zeiss的名號,更對不起它高貴的售價,但其實我一開始是考慮買這顆鏡頭,不過看了16-35MM的評側後,各家都給了相當高的評價,而且以我大概95%都是拍風景的特性,超廣角應該會是相當適合我的選擇。


Sony Vario-Tessar T* FE 16-35mm f/4 ZA OSS
 

Sony Vario-Tessar T* FE 16-35mm f/4 ZA OSS


合體

A7II + FE 16-35 F4


A7II + FE 16-35 F4


買快門線時順便試拍幾張,16MM超廣角拍起來就是有魄力
美麗島站-光之穹頂


美麗島站-光之穹頂

美麗島站-光之穹頂


美麗島站


美麗島站


35MM拍模型還能應付一下

DSC00371
DSC00376


從M43到135最有感的大概就是畫質的提升,A7II的高ISO讓我感到相當滿意,還有照片的細膩度也好上不少,犧牲一些重量和體積換來這樣的進步,我個人認為相當值得,而且SONY相機都能夠使用行動電源充電,長天數的登山行程多帶個行動電源就可以,不需要買一堆昂貴的原廠電池(但備用的還是需要),至於我為什麼不選擇畫質更強大更好棒棒的A7RII,因為我沒錢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